汽車FPC小編看到為力抗韓國面板廠于OLED技術與市場影響力,臺灣LED廠正積極發(fā)展Micro LED技術。然而,Micro LED之制程仍有待突破,因此,臺廠將先以Mini LED為過渡解決方案,迎戰(zhàn)OLED;并將瞄準車用面板市場,預計于今年就可量產出貨。
OLED為現(xiàn)今主流顯示技術,然而,OLED面板專利多由三星(Samsung)、LG等韓廠掌握,臺灣LED廠于OLED技術和市場布局上相對落后。為此,臺廠瞄準具備一定技術優(yōu)勢的Micro LED,希望借此拓展面板市場優(yōu)勢及主導權。
然而,Micro LED于制程上仍有許多挑戰(zhàn)待克服,特別是在巨量轉移(Mass Transfer)方面。Micro LED的晶片轉移良率需達99.9%以上,才達量產出貨標準;因此,如何提升晶片轉移良率,是目前發(fā)展Micro LED最大挑戰(zhàn)。據悉,目前一次轉移數量已能達2500顆,冀望2018年時能達成一次轉移10000顆之目標
由于面臨上述困境,因此盡管臺廠相繼投入Micro LED發(fā)展,仍未見相關產品量產。在Micro LED轉移數量、良率及晶粒尺寸未達商用水準情況下,臺灣LED廠便決定先推動所謂的“類Micro LED”(也就是Mini LED)。
將搭載此技術的車用面板,用來搶占車載應用市場。MiniLED在車載應用上,既可達到OLED相同等級的對比度,又可在畫面銳利度跟OLED分庭抗禮,且不會有OLED在車載應用上無法符合耐高溫等可靠度、壽命及烙印等問題,具備許多競爭優(yōu)勢。
MiniLED意指采用TFT所形成的主動式矩陣電路(Active Matrix, AM)來驅動miniLED,如此才可以真正發(fā)揮其性能優(yōu)勢,同時具有合理的成本。
但若要在畫面銳利度上與OLED相抗衡,必須做到頂級的HDR才行。也就是Local dimming背光源的調光分區(qū)數(Local Dimming Zones)必須要數百區(qū)、數千區(qū)才足夠,也就是在Mini LED的基本概念上還要加上「以每顆LED作為一分區(qū)」的想法。但若以傳統(tǒng)的LED背光源驅動電路架構來看,此一概念會因元件使用過多,而增加成本及設計難。有鑒于此,群創(chuàng)便使用主動式矩陣TFT電路,驅動AM miniLED架構,解決上述難題。
如上所述,Micro LED仍有許多挑戰(zhàn)須克服,在Micro LED產品問世之前,可能還是得以MiniLED做為中期戰(zhàn)略產品的角色,而車載市場將是MiniLED商品化應用的重要目標;今后更將進一步發(fā)展軟性基板的MiniLED背光源,以搭配異型/曲面LCD,滿足車用客戶之設計和外觀需求。